资讯 · 互动 · 直播 · 生活 · 商务
 手机网站
手机端
    微信平台
微信二维码
    官方微博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 > 教育资讯 >

畲家茶园武风起

东南网4月27日讯(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雷顺号 陈永远 文/图)春风醉人,福鼎市桐城街道柯岭麻坑里自然村的千亩茶园又吐新绿。阳光下,辛勤的村民背着茶篓穿梭在茶园中。休息时,麻坑里的畲民或对歌或活动拳脚,以此舒缓采茶的寂寞与单调。


“蓝师傅,练一个看看!”听到村民的喊声,年过半百的蓝春生摆开架势,劈、抡、戳、撩、挂,手中的棍棒如臂使指,变化多端。蓝春生的棍术与众不同,舒缓整齐、节奏分明,一招一式刚劲有力,一趟棍法下来,引得村民们踊跃欲试,“起码四步,接棍上码,转身方位……”蓝春生感慨,随着生活的富足,让人们对健康更加向往,技击与健身兼具的畲家棍术受到了村民的欢迎,畲族武术传承有了坚实的基础。


棍术起源  


畲族棍术流传于闽浙边界,主要通过父子相传或师徒相传沿袭,自清朝嘉庆年间传承至今,已有200多年的历史。


棍术是畲族的传统体育项目,是畲族人民用作保护家产、防身护寨的武术,其套路主要分为高桩、矮桩两种,高桩套路以攻击为目的,矮桩套路以防守为目的。畲族棍术套路结构严谨、速度快,招数环环相扣又变化无穷。木棍一般采用青冈树或马铃光树制成,长度从使用者的脚部到耳部,直径3厘米左右,两头粗细一样,且打磨光滑。


据《福鼎畲族志》记载,棍术健身能够发展肌肉、关节的灵活性、弹性以及脊柱的柔韧性。舞棍时,手、眼、身、步协调合一,灵活多变,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力量、速度、耐力。


传承苦恼


“我爱好棍术,把它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。”蓝春生说,棍术是一种文化,一种技艺追求,蕴含了易学、阴阳、医学、道家自然法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。


蓝春生是麻坑里自然村的畲族村民,因善使畲族棍术,被人称为“蓝师傅”。5岁那年,他就跟随父亲学习棍术,与棍术结了缘。冬练三九、夏练三伏,一日也不曾停歇。学了几年后,蓝春生发现其实棍术很实用,改变了之前对其花拳绣腿的看法。“一次在农贸市场,看见小偷在偷东西,我上前阻止,小偷却动起拳脚,我拿起店铺扫把,三两下就把他扫倒了。”蓝春生说。


畲族棍术虽好,但因为过去生活贫困,没有人爱学。上世纪80年代的麻坑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:“一上麻坑里,稀饭几大盆,边边起波浪,中间淹死人。”短短的一句话反映出那个时候麻坑里的畲民生活窘境。过去白茶的价值不为人知,价格低,人们为了更好生活,纷纷外出打工,练武费时费力,对当时生活不富足的村民,根本没有吸引力。曾经,畲族棍术的传承发扬,对蓝春生来说,只是一种美好的心愿。


气象一新


如今,在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下,白茶走出深闺,昔日外出打工的畲民,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致富。村民们对学习技击与健身兼备的畲族棍术也愈发热情,找蓝春生学武的人越来越多,一些外村人也慕名前来学习。


谈起变化,蓝春生说:“以前麻坑里种茶,农户们收入不高,大多出门打工,也只能满足温饱。近年来,白茶货畅价优,大家基本都回来种茶了,现在麻坑里有100多户畲族人家,靠白茶,很多人都发家致富。”


村民生活富足了,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,而健康是这一切的基础。疫情之后,村民健身热情高涨,一有空就找蓝春生学几招,采茶时露一手,悦人悦己。现在村里只要举行节日庆祝或有外地客人到来,畲族棍术都是保留节目,福鼎市畲族文化促进会也在大力推广畲族武术。如今,蓝春生对畲族棍术的传承发扬,可以说是信心满满。


友情链接